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剑道与学业的双轨征程
**
在纽约曼哈顿的晨光中,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玻璃幕墙反射出金色的光辉,人群中,一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青年快步穿过校园,他的背包里除了厚重的法学课本,还有一把精心保养的重剑,他是费若秋——中国击剑界备受瞩目的“旅法剑客”,如今在哥大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,同时坚持着职业击剑训练,本报独家专访了这位在体育与学术双轨上疾驰的年轻人,聆听他如何平衡剑道的锋芒与学问的深邃。

从巴黎到纽约:跨越大洋的抉择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法国,16岁时,他独自远赴巴黎,加入当地知名击剑俱乐部,师从欧洲冠军教练皮埃尔·马丁,在法国训练的六年里,他逐渐从青涩少年成长为国际赛场的常客,曾代表中国队在世青赛上夺得银牌,并多次在世界杯分站赛中跻身八强,2022年,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外界意外的决定:暂停全职训练,申请赴美深造。“击剑教会我专注与韧性,但人生不应只有一条赛道,”他坦言,“我希望在体育之外,探索更广阔的世界。”
哥大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契机,尽管亲友担心学业会中断他的体育生涯,费若秋却视之为“双向赋能”的机会。“法律与击剑有共通之处——都需要策略、纪律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,”他笑道,“在法庭上辩论时,我常想起赛场上电光石火间的决策。”
时间管理:一天28小时的战斗
哥大法学院的课业以高强度著称,而职业击剑训练每日需至少四小时,费若秋的日程表堪称“精密仪器”:清晨五点半起床,六点至八点进行体能训练;上午旁听法学讲座,下午在图书馆研读案例;傍晚则奔赴曼哈顿击剑中心,与当地选手切磋至深夜,他的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任务清单,甚至精确到分钟。“有时刚结束模拟法庭辩论,就要赶去参加积分赛,连换衣服的时间都在地铁上完成,”他回忆道,“但正是这种紧迫感,让我更珍惜每一刻。”

为了兼顾学业与训练,费若秋主动与教授协商调整课程安排,并利用暑假补修学分,哥大体育部也为他提供了专属支持,包括灵活的训练时间和运动科学团队指导,挑战依然无处不在,去年冬季,他因备考错过两场重要资格赛,世界排名一度下滑。“那段时间每天只睡四小时,但当我站在考场和赛场上时,反而更清醒——因为两者都是我主动选择的路。”
文化融合:击剑作为世界语言
在哥大,费若秋成了连接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桥梁,他发起“击剑跨文化工作坊”,邀请同学体验剑道,并组织论坛探讨欧洲与亚洲训练体系的差异。“法国击剑强调艺术性与即兴发挥,中国选手更注重基本功,而美国教练擅长数据化分析,”他分析道,“融合这些优势,让我在技术上有了新突破。”
他的努力逐渐结出硕果,今年三月,费若秋在全美大学击剑锦标赛中代表哥大夺得男子重剑亚军,并入选常春藤联盟年度最佳运动员提名,更令他自豪的是,通过击剑活动,他帮助多名国际学生缓解了文化隔阂。“一名韩国同学说,握剑的那一刻,他突然理解了何为‘无需翻译的对话’。”
未来规划:体育与学术的双翼
谈及未来,费若秋的规划清晰而坚定:毕业后,他计划投身国际体育法领域,专注于运动员权益保障与赛事合规管理。“职业运动员常面临合同纠纷或兴奋剂争议,我希望用法律知识为他们发声,”他语气郑重,“我会继续征战赛场,目标锁定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。”
他坦言,双轨前行的压力从未消失,但体育赋予的毅力成了最坚实的后盾。“击剑赛场上,0.1秒的差距就能决定胜负;学业中,一个案例的深度分析可能改变观点,这两种体验都在教我——极致源于热爱,平衡始于接纳。”
夕阳西下,费若秋背起剑包走向训练馆,他的身影融入哥大哥特式建筑的剪影中,仿佛隐喻着现代运动员的多元身份:既是传统的继承者,也是未来的开拓者,正如他所说:“剑尖指向的不只是胜负,还有无限可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