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的北京,天气微凉,但在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,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雪白的剑道上,身着防护服的小小身影们或弓步直刺,或防守还击,金属剑身碰撞的清脆声响与教练的指导声、孩子们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,充满了活力与激情,场边,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正专注地观察着小学员们的动作,脸上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,对他而言,这熟悉的场景,在过去一段特殊时期后显得尤为珍贵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拿起剑,在剑道上奔跑、较量,眼中重新闪烁起专注和快乐的光芒,这是我们所有击剑教育工作者最感欣慰的时刻。”在接受采访时,王钰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他的核心观点,“我们的首要任务,不是急于追求竞技层面的突破,而是要全力守护和激发孩子们对击剑运动本身的热爱,让他们真正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。”
回归本源:快乐是坚持的动力
随着线下体育培训的全面恢复,青少年击剑场馆再度迎来了久违的喧嚣,王钰敏锐地观察到,部分孩子表现出了一些“不适应”——体能有所下降,技术动作生疏,甚至对训练产生了一丝畏难情绪,面对这种情况,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难免焦虑,恨不得孩子能立刻补回“失去的时间”,重回巅峰状态。
“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,但我们必须警惕揠苗助长。”王钰的语气温和而坚定,“击剑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,它更是一种教育,它教会孩子们遵守规则、尊重对手、直面胜负、锤炼意志,如果因为急于求成,导致孩子对击剑产生了抵触甚至恐惧心理,那就背离了我们开展青少年击剑运动的初衷。”
他强调,当前阶段,无论是俱乐部教练还是家长,都需要保持耐心,将“快乐击剑”的理念放在首位。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只有当孩子从心底里觉得击剑好玩、有趣,他们才会主动地、持续地投入其中,才能克服训练中的枯燥与困难,才能真正坚持下去,并从中受益。”
科学引导:循序渐进重拾状态

为了帮助孩子们平稳、快乐地重返剑道,北京市击剑协会在王钰等人的推动下,近期向全市各会员单位和击剑俱乐部发出倡议,强调科学训练、循序渐进的重要性。
“我们建议教练员们在初期阶段,适当降低训练的强度和难度,更多地融入游戏化、情景化的教学元素。”王钰介绍道,“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步伐练习、反应速度游戏,或者模拟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动漫、电影中的‘对决’场景,让他们在玩乐中逐步恢复体能、找回剑感。”
协会也鼓励教练们加强与孩子的沟通,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。“一个鼓励的眼神,一句及时的表扬,可能比单纯的技术纠正更有效,要让孩子感受到,重回剑道是一件被期待、被欢迎的快乐事情,而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。”
在课程设置上,许多俱乐部也采纳了协会的建议,增加了基础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的占比,并穿插安排一些低强度的实战对抗,让孩子们在安全、可控的环境中,重新体验实战的乐趣和刺激,逐步建立自信心。
家校协同:营造宽松支持氛围
王钰特别指出,让孩子享受击剑的快乐,离不开家庭的理解与支持。“家长的态度,直接影响孩子的体验和情绪。”他呼吁家长们更新观念,不要将目光仅仅聚焦于比赛名次和考级证书上。
“请多问问孩子‘今天击剑开心吗?’‘认识了新朋友吗?’‘学到了什么新技巧?’,而不是只关心‘赢了还是输了’。”王钰说,“家长的认可与鼓励,是孩子持续参与运动的重要精神动力,我们希望家长能成为孩子击剑之路上的‘啦啦队长’,而不仅仅是‘成绩考核官’。”

他建议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击剑活动中来,例如观摩开放课、参加亲子击剑体验活动,甚至自己也可以尝试学习击剑,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项运动的魅力与艰辛,与孩子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,构建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。
展望未来:夯实基础静待花开
尽管当前将“快乐”置于首位,但王钰对北京青少年击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,他认为,这份快乐的回归,正是未来竞技水平提升的坚实基石。
“一个真正热爱击剑、享受过程的孩子,往往具备更强的内在驱动力和抗挫折能力,当他们出于热爱而自觉、主动地训练时,技术的精进、体能的增强、战术意识的提升,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”王钰展望道,“我们现在要做的,就是精心呵护好每一颗热爱击剑的种子,为他们提供肥沃的土壤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,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健康成长,我们相信,假以时日,必然会迎来百花齐放、硕果累累的明天。”
采访结束时,训练馆内依旧灯火通明,又一轮实战练习开始了,小剑客们呐喊着冲向对方,虽然动作尚显稚嫩,但那份全情投入的专注和发自内心的喜悦,清晰地写在每一张汗涔涔的小脸上,王钰站在场边,目光追随着这些灵动身影,仿佛看到了击剑运动在北京,乃至在全国青少年中更加蓬勃、健康的未来,而这一切,正始于当下,始于让孩子们重新享受踏上剑道的那份纯粹快乐。